今天(3月1日)午后,刘阿姨和老伴在苏州河南岸散步,靠近华东政法大学一处出入口的公共座椅让她十分好奇:上面贴有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一个名为“市容环境观测点”的页面映入眼帘,让深深喜爱这一带美丽风景的刘阿姨有了建言献策的窗口,填写了问卷调查的她意犹未尽,留下了“公共座椅和废物箱再多些,就更好了”的建议。

刘阿姨不知道的是,她的这条建议和填写的问卷,即刻传输到了上海首个“城市家具”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成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日常精细化管护的重要依据。

赋能

3月1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长宁区城运中心看到,一张大屏上密布着4种图标,分别对应废物箱、雕塑、公共座椅、店招店牌等4种城市家具。点击每个图标,该点位的具体地址和一张近况照片便显示出来,如果近期各类巡检发现了问题,还会有关于问题的描述及后续处置情况。

以纳入试点的苏河步道华政段为例,此范围内的公共座椅均已贴上二维码,扫描后,任何人都可以对这一带的城市家具发表意见。

“通过数字化赋能后,这些城市家具相当于一个个数据终端,用接地气和高效的方式采集人民建议,促使城市家具往更因地制宜、更贴近民心的方向去改进。”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谢艳平表示,目前长宁区首批城市家具正在推进数字化赋能,包括程家桥街道的近50个废物箱、4座雕塑,新华路街道的70多个公共座椅,华阳路街道的200余个店招店牌。

未来,长宁区内近千个废物箱、500多个公共座椅、60多座雕塑等城市家具都将成为所在街区老百姓的“知心人”,脏了、破损了、有隐患……一有问题,热心人的反映和建议将“秒传”管护单位。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城市家具的数字化,也让监管变得更加高效。记者从长宁区绿化市容局了解到,目前该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对长宁区5000家门责单位、6000多块店招店牌实施精细化管理,具备市容事件可视化及热力图分析预警等功能,做到市容环境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整改。

温度

去年底,一股暖流涌动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通过改造小区门岗、花坛边缘、围墙、台阶等空间设施,或是沿街商铺共享等方式,上海优化提升了9000余处公共座椅,人们有了更多可休憩、可交流、可细品街区的地方,成为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温度的美好注脚。

在推进过程中,公共座椅的社会共治模式给了管理者启发。

“公共座椅的设计设置和认建认养,上海充分调动社会共治力量来参与,让我们看到城市家具在城市治理中的更多可能性。”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二级巡视员缪钧表示,许多沿街商户利用外摆位,开放座椅供市民休憩,这些商户也成为管护座椅的志愿者,随时与所在区、街道相关部门保持沟通。

这种有温度的管护,随着数字化赋能,以二维码这样低成本又高效的方式,“复制”到其他城市家具上。

城市家具既能作为点状的数据终端接收人民建议,还能组成数字区块,进一步激发社会共治力量的潜能。

数据显示,去年9月23日至今年2月28日,苏河步道华政段累计接待游客45.88万人,最高日接待7330人(今年1月2日)。“我们已经把苏州河沿岸的公共座椅当作自己的‘店招’,它们干净漂亮,就会有更多市民游客来参观、休息。”李喆峰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