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  血液大师谈

悬壶济世,兼济苍生,一直都是吴文化的灿烂组成。崇文重教的传统,心系天下的胸怀,经世致用的学风,值得自豪的历史和烙入骨髓的底蕴,苏州的医学理想终于被一个年轻的学科激活。

相比较悠久的中国医学发展史,苏州血液学科刚过甲子。短短60多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学科经历了由弱变大,由大变强的历史进程。三代血液人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探索耕耘,在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的成果,并以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与“北京方案”“上海方案”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国际舞台上夺目的“中国方案”。近日,《医师报》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对话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听他讲述科室初创、传承、发展、创新的过往,从中感受到新中国血液学科发展的脚步,更感受到苏大附一院血液人“薪火相传、创新攻坚”的力量。

点击播放吴德沛教授专访(节选)

60多年前    血液学科已在这里悄然起步

苏州血液学学科的发端,始于60多年前。1958年,陈悦书教授和夫人彭大恩教授受上级委派,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来到苏州,相继在苏州医学院附一院和附属儿童医院开设了成人和儿童血液专科。在吴德沛的印象中,这位开科主任陈悦书教授人如其名:学识渊博,经常手不释卷。在陈悦书教授倡导下,1963年,国内最早的血液研究室之一在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主要研究方向为白血病。

在缺医少药、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陈悦书教授在白血病诊断、分型和联合化疗等方面为我国白血病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76年,他在国内首先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微颗粒型; 研究并应用过氧化酶染色、糖原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加氟化钠抑制试验等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综合诊断,提高了白血病的诊断精度。

1979年设计的中西医结合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曾达到82.1%。1978年,陈悦书教授受邀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并以“白血病的诊断”的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陈教授在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招收的研究生薛永权、王兆钺、陈子兴,分别从事细胞遗传学,血液免疫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课题,并先后出国进修。回国后,他们为苏州血液学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苏州系列单抗成就“中国血小板之父”

血栓与止血是苏州血液最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

血液系统疾病分两大类,血液与血管壁相互作用异常也就是出凝血疾病,包括出血性疾病,如 DIC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以及血栓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重症出血性疾病死亡率超80%,而血栓性疾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粘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其功能异常也是出凝血疾病的首要原因。然而临床上如何鉴定血小板功能一直没有有效办法。

1981年,由苏医血液室首批出国的阮长耿从法国归来,在苏大附一院建立国内首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阮长耿鉴定了世界上第一株血小板单抗,并第一次借助单克隆抗体技术,阐明了血液成分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开发出苏州系列单抗和血小板诊断试剂,开创了血小板分子诊断的新时代。“苏州系列”单抗的产生,提高了血液病和血栓病的诊断水平,其中5株抗血小板单抗自1987年起,通过国际分化抗原委员会鉴定,成为血小板研究的标准试剂。从此,世界医学领域有了令国人自豪的“苏州系列”单克隆抗体,并在国际上得到推广应用。

由于在血液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建树,阮长耿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血小板之父”,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先后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兰西国家功绩骑士勋章”和“法兰西国家功绩军官勋章”,连获两枚法国功绩勋章,是获此殊荣为数不多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阮长耿院士后来担任过苏州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他的学生更是遍及世界各地,成为这个领域的学术泰斗。

法国充电进修    20个月衣物没拆包

1977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年,吴德沛在录取率仅有6.6%的残酷竞争下,如愿进入苏州医学院,并选择血液学作为终身专业,因为苏州医学院血液学科在全国非常有名,“既然来到苏州医学院,那就挑最好的专业去学。”

当时国内恶性血液病诊疗水平还相对落后,主要依赖于骨髓涂片开展形态学诊断。薛永权教授从法国进修归来后,在实验条件简陋、科研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突破技术壁垒,在国内率先改良了染色体热变性R显带技术,不仅缩短了检测时间,还能用于批量检测,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该技术现已成为临床常规检测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血液肿瘤诊断技术的发展。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薛永权教授与吴德沛教授还发现,部分患者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高,远远低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标准,但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患者病程发展非常迅速,死亡率很高。于是,尝试依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缓解效果。据此,苏大附一院血液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寡克隆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白血病分型标准采纳,成了一种独立的分型。

20世纪90年代,骨髓移植技术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迅猛发展。1992年,吴德沛教授到法国南特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进修造血干细胞临床移植技术。当时的南特医院拥有17个净化舱,先进的设备条件令他深受震撼。“当时,我们血液科是国内最好的单位之一,却只有两个净化舱。另外,因为能够得到充分的输血支持,法国患者看上去并不那么病态,对于化疗的耐受力也都比国内患者要强。”他立志要把先进的血液病诊治“法国方案”带回来。

肩负着发展血液技术,造福广大患者的使命,他在法国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学习。每天除了睡觉,他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病房中。3个月后,他解决了语言问题。6个月后,开始独立管理患者,9个月后,像别的医生一样,开始独立值班。

24小时随叫随到,自己学习插导管、抽骨髓……吴德沛坦言,学习工作的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全方位的历练,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年轻的他“非常重要”。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科学有序的临床工作实践,为他今后的医学之路打下扎实的医研基础。由于整天待在病房,20个月后,当他结束了进修收拾行李准备返程时,发现当初带来的便装还静静躺在行李箱里,未曾开封,更是一次也没有穿过。

独创苏州模式  闪耀国际舞台

江南苏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独有的婉约细腻,形成了苏州精细、精准的地域性格。吴德沛回国后,没有盲目照搬国外模式,而是结合传统治疗方案,从术前配型,到并发症防治网络和移植后复发新疗法的建立,构建了一套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体系,形成了“精准移植”的“苏州模式”。

2001年3月3日和3月8日,吴德沛先后为苏州两例患者成功实施了移植手术。6月13日,他的团队完成了江苏省首例非血缘关系的异体骨髓移植病例。两岸三地电视台以《生命20小时》为题全程直播,这场由凤凰卫视名主持人吴小莉带伤坐在轮椅上主持的跨海峡骨髓接力直接推动了中华骨髓库的迅速扩容,为更多需要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医疗服务能力始终是我们的第一坚守”,吴德沛教授说,“永远为患者提供最安全、最有效的医疗服务”是血液学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国际先进的移植技术和并发症防治网络以及移植后复发新疗法的建立,共同构建了一套精准、个体化的治疗体系。

在血液科团队,专门处理移植后并发症管理的团队就有30多位医生。正是这种全流程、无死角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在这里手术后的患者保持了很高的生存率。   在精准移植的基础上,吴德沛教授赋予了“苏州模式”创新的元素。他认为,“移植,不是僵化的,要因人而变、因病而变,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成果,将其揉进现有的移植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风险降低,疗效提升。”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他鼓励团队成员要敢于尝试新疗法新药物。早在2016年,他就率领团队开始将CAR-T细胞免疫疗法用于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目前已做了800多例,目前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为此他需要额外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要花费时间去向管理部门陈述沟通,进行特别审批。即使这样,他依然表示,“只要是患者需要我们,这些事情我都愿意承担。”

用心做事,顺势而为,苏州附一血液学科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院校领导及相关单位的全方位支持下,目前苏州附一院血液科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中心,核定床位 324张,含百级净化层流病房 61 张,血液 ICU 床位 14 张;分院有床位300张,移植后净化仓21个。

在全体团队的努力下,苏州附一血液科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年移植量超千例,累计移植量超7000 例,规模全国第二,全球前五。他们建立的单倍型-脐血移植方案、IFN-a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复发新疗法和移植后并发症综合防治体系,移植后生存率较欧洲血液与骨翻移植学会(EBMT)同类患者提高了11%,无关供体移植例数连续5年全国排名第一,苏州血液与北京、天津、上海一起,跻身国家血液学科第一方阵。2015年吴德沛教授团队获得了国际骨髓移植最高奖项——“圣安东尼-EBMT”成就奖。

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吴德沛与团队历时22年研究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9年,吴德沛和他的团队再次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经过科技部、卫健委、国家药监局、总后勤部的联合评审,获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新征程   风正好扬帆

站在“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上,吴德沛教授表示,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从患者诊断治疗到全程管理再延伸,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刻都不敢懈怠!时时提醒自己,不努力就要落后,就要掉队,就要被甩出。”

医药不分家。“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实际需求,带动与医药企业的合作,打通医药大循环通道,助力制药企业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在世界崛起,是每位医生的责任。”吴德沛教授认为,这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责任和担当。

根据《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苏州将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体系,集聚全球龙头医药企业、高水平医疗机构和世界级学术论坛,力争十年内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和国内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中国药谷。面对这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已经分别和园区内几家企业合作成立了研究院,进行药物研发的深度合作。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盆饭大家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血液发展已经进入精准诊断和治疗阶段。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医生手中的“武器”也愈加丰富。目前,一半以上的血液肿瘤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是可以达到80%的治愈率,这让吴德沛教授非常“有成就感”。

“未来,血液学科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依托多个国家级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协同研究网络,开展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产出新方案、新技术和新产品,引领我国血液学科全面发展,为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传承使命,赓续从医初心

创新为民,彰显大医精诚

《医师报》“传承创新 血液大师谈”访谈栏目,邀请全国重点血液肿瘤学科带头人及团队,讲述卓越人物和重要团队历史传承、技术创新、救死扶伤的故事……

排版:王丽娜

编辑:荆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