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市民刘大妈向记者反映了一件有点闹心的事情。此前她在网上购买了10斤生蚝,收到后发现净重才9斤。当她询问网店客服时,被告知生蚝是“带箱10斤”且产品页面已标注。刘大妈赶紧打开手机仔细翻看,才发现商品页面的确有“净重9斤”的小字。刘大妈质疑,“这样算明码标价吗?还是怪自己太粗心?”
刘大妈所购买的生蚝来自某电商平台搜索排名靠前的一家店铺,她所购买的生蚝按规格的不同,价格也不同,刘大妈所购买的为XXL号,价格为148元。
记者进入该商品网页发现,所有关于商品净重的标注都“遮遮掩掩”。首先,该商品名近30个字,其中“带箱”二字以“带箱新鲜海鲜”的词组出现。其次,商品宣传页共8张图片,首图大号字体写着“十斤家庭装,有坏包赔”,直到往后翻到第7张图片时,才有“温馨提示”:整箱10斤,净重9斤。第三,往下翻商品介绍,“净重9斤”均是小号字体。
“一个泡沫箱,里面还有两个冰袋和一包开生蚝的工具,我称了称,超过了一斤。”刘大妈说,“不管是价格还是重量,商家都应该大大方方,让消费者能够一眼就能看清楚,如果是海鲜正常吐水损失的重量还能接受,但被误导了心里不舒服。”
记者发现,模糊“带箱重量”和“净重”的宣传主要存在于销售贵价海鲜和水果的网店。尤其是前者,因为需要在包装内里放置冰袋等降温物品,不少商家便重点标榜“带箱重量”,弱化“净重量”,而类似的“套路”还不少。
像生蚝、鲍鱼等海鲜会以重量区分规格,前者的规格有“M、L、XL、XXL……”,后者则有“2头、3头、5头、10头、20头……”。普通消费者很难弄清每一个规格对应的重量,而且也鲜有人会称每一个海鲜的重量。在一家网店的评论区,有较真的消费称重自己买的生蚝后发现,38个里面有12个不够称,而客服的回应则是“发错货了”。
一家销售黄蚬子的商家在网店显著位置标注的重量是4斤,售价248元,但在商品详情页面的不起眼位置又标注净重是3斤。客服解释,“海产品运输途中有损耗,蚬子会吐水,所以我们是买三斤送一斤。”然而,记者在整个商品页面都未见“买三斤送一斤”的优惠说明,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是248元可购买4斤商品。
记者就上述问题分别咨询了电商平台和12315热线。前者回应,平台没有具体细则规定商家应该怎么标注重量,但会将此情况纳入商家的考核。后者解释,这是网店销售的常见“套路”,在已经标注了净重的情况下,很难说商家是缺斤短两,“建议消费者选择大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前最好先咨询清楚重量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