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25日,今年首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长江宜昌段举行,约20万尾中华鲟种苗将在3天内分批次放归长江。
上午9点半,在宜昌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工作人员将放流闸门打开,年龄在半岁到14岁的子二代中华鲟,顺着通道流入长江。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通过不同年龄的搭配,对它形成一个整体的补充。对野生群体形成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一个恢复,入海的比例从30%-40%,到现在这两年,基本上稳定在60%-70%。”
今年的放流装置,全部改成了柔软的充气式材质,避免中华鲟放流时受到磕碰伤害。放流之后,工作人员会通过中华鲟身上携带的各类信号标记,监测它们的生活轨迹。今年的放流现场,首次引入了游客体验环节。组委会专门开辟了放流通道,当地中小学生和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游客、志愿者,现场体验了放流。这次活动还首次设置“云端放流”,在长江云等媒体平台和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开展现场直播,今天约33万公众线上观看放流活动。
北京游客尚琼洁:“我是从北京过来的,中华鲟还是很可爱的。它的嘴在下边,你要离得很近才能观察到。”
宜昌市高新区天问中学学生李佳珈:“一共放了四五桶,能够保护中华鲟,我觉得很高兴。要让长江变干净,这样才能让中华鲟好好生活。”
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放流550万尾。此外,累计保育长江珍稀特有鱼类近100种,人工增殖放流超500万尾。
来源: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