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奥特能超级工厂里的虚拟全三维仿真工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栾嘉雯 摄

长江日报记者贺亮 李琴 柳莺 李昕宇

1月31日,武汉在光谷科学岛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奏响了今年武汉夺取经济“开门红”的发展强音。本次现场推进的重大项目共305个,一批重要工业项目集中开工。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工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新春伊始,武汉工业企业以“进”的势头、“抢”的干劲、“拼”的姿态摆出“起手式”,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 打造“未来工厂”

投产满月,下线电池模组以秒计算

率先成为湖北首家“5G全连接工厂”,岚图汽车数字工厂可“为一人、造一车”。1月23日,岚图正式入驻以色列市场,这也是继挪威之后,岚图出海的第二个国家。

“产品出口,中国标准出海,中国智造发力。”岚图汽车卢放说,2023年,岚图还将出海瑞典、荷兰、丹麦等国家。

与岚图汽车同年落地车谷,路特斯全球智能工厂从建设之初就立足于打造全球数字化标杆工厂。“武汉工厂全球首屈一指,多达96个不同配置的车型共线生产。”总经理谭曦说。

随着新的智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车谷汽车产业保持“进”的态势。去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230%。

智能车谷正是武汉发力智能制造的缩影。

隔江相望的光谷,烽火通信建设的信息通信设备智能制造工厂内,柔性化产线同时生产4个订单的产品,每个订单生产无缝切换。上月,该公司揭榜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江夏,正式投产刚满一个月,上汽通用武汉奥特能超级工厂生产正全面提速,智能化生产的电池装配车间,平均225秒下线一块电池模组。

在东西湖区,刚刚挂牌新三板的昊诚锂电高性能锂电池智能制造中心扩建项目已经完工。每天都有新订单,制造部副经理黄彪期待,智能工厂投产后,高性能锂电池的产能每年可以新增4500万只。

“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伴随着新一轮技改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在武汉,全球灯塔工厂、智能标杆工厂、智能示范工厂、智能化产线,“未来工厂”四季梯队正在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武汉已建成1家全球灯塔工厂、2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0家智能标杆工厂、82个智能示范项目、101条数字化标准产线,9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

■ 冲刺数字经济新赛道

数据跑在生产线日夜不息

“征集发布200项以上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新建标杆场景10个,举办10场以上数字应用供需对接活动。”1月29日,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数字经济成为关键词。

“兔”飞猛进拼开局,武汉经济加速释放数字动能。

从靠人跑到数据跑,在武汉联塑4号车间,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公司生产经理马宏明说,得益于武汉益模提供的数字化生产全场景解决方案,“生产数据分析时长从24小时下降到2小时,产能提高25%”。

“把数字智能带入每一个工业企业。”武汉益模董事长易平将智能工厂比喻成人,而益模四大业务板块涵盖的系统将各司其职,扮演“智慧大脑”“神经系统”和“手脚”等不同角色。

数日前,以武汉益模推出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管理APP解决方案为代表,武汉12款工业互联网APP入围国家队,入围数量蝉联中部第一。

工厂里,新制造带来企业与产业的升级;工厂外,数字经济也在武汉生长出新消费、新业态。

作画、动作捕捉、人物动作绑定、画面渲染、特效制作……1月28日,节后开工首日,艺画开天已开启“忙碌模式”,一场元宇宙音乐会即将进入制作阶段。

今年暑期,观众利用虚拟分身享受这场别样音乐会的同时,线下的沉浸式观影、周边售卖、餐饮等将拓展出关于元宇宙的更多消费场景。

“2023年是艺画开天的‘研发大年’。”在公司创始人兼CEO阮瑞的规划中,“发力元宇宙及游戏的数字内容互动性产品,未来将会有无限的可能性”。

据武汉出台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方案,到2025年,2个以上元宇宙产业基地、3个以上元宇宙重点平台、50个以上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和项目、200个以上元宇宙创新企业将进一步打造出阮瑞所说的“无限可能”。

拥抱数字变革,加速“数智”赋能。赛迪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武汉已跻身全国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

■ “小巨人”奋战“开门红”

产线全开,销往全球市场

一具具金属骨架沿着流水线移动,机器人挥舞手臂,将螺栓逐个拧紧,工人依次装上泡沫垫、“穿”上护套、装配一系列塑料配件和安全件,熨烫整齐……1月26日,东风李尔生产车间已全面复工,总装线上,一套套完整的汽车座椅成品经过40多道工序后,滑轨下线。

早启动、早开工,只为抢进度、赶订单。“今年我们将抢抓机遇,全面进军全国市场,尤其是新能源市场,集团在湖北省以外业务的销售占比将从10%提高到40%。”李尔中国区运营副总裁兼东风李尔总经理孔繁国说,今年,东风李尔将不断提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实现从区域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转变。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以东风李尔为代表,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铆劲儿冲刺“开门红”。

1月28日,中旗生物生产车间4条生产线已全部开工,伴随着“咔嚓咔嚓”的电批声,工人们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工作,一台台被组装好的心电图机、监护仪等医疗器械“整装待发”,将销往世界各地。

“元旦之后就没有双休了,加班加点直到大年三十前夕。”中旗生物党支部书记、行政总监任志强介绍,上月的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3月份,公司已经实现“开门红”。

聚焦主业,精耕细作,近年来,武汉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道路,截至目前,武汉已拥有2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锚定新目标,武汉加快创新企业培育步伐。

订单增多、生产加力,在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忙碌的身影中,武汉工业开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企业拼实干、争一流,迸发出更加澎湃强劲的动力,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春已归,奋斗以恒,万物皆可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