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易鹤 史米可 通讯员 张宁
“你好!120,需要救援吗?”“在哪里?”“江北和塘雅苑吗?和塘雅苑哪个位置?”“病人怎么样了?”“有基础病吗?”“好的,我知道了。你的手机要保持畅通,救护车一出发,我第一时间联系你。”
……
(资料图)
12月29日凌晨2时许,位于环城北路上的市急救中心二楼调度室灯火通明,电话铃声不时响起,7位调度员频频调度指挥。
面对急剧增加的救助电话,已经在急救中心工作了9年的林士渭仍觉得压力很大。他告诉记者,连日来,宁波市120日均接打电话超过2000个,急救、呼救量较平时激增了3倍多。
“我们一个班次是24小时,很多同事发热在家吃点药就来了,大家都在咬牙坚持。”林士渭说,26日早上8点至27日早上8点,宁波市120热线接打电话达到2644个,刷新了纪录。
从移动公司赶来支援的志愿者方燕娜是一位话务员,她坦言,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一般人真的是吃不消。
跟120指挥调度大厅一样,凌晨时分的急救站点也丝毫没有停歇。3时5分许,当记者一行赶到市急救中心永丰站时,急救员沙冬明正好接到了一个“命令单”。
“急救任务,接车地址:宜家花园某户;病情:常规急救,非创伤,昏迷晕厥,联系电话……”沙冬明迅速启动车子,“这阵子任务特别重,大家都是连轴转,压根没有歇脚的时候”。
急救车车厢内,来自宁波市二院心内科的杨志富医师穿戴好口罩、手套和防护服,随着救护车灯的闪烁,争分夺秒赶往一户拨打120呼救的晕厥居民家中。
“您好!这里是120,大概还有10分钟到,病人现在情况如何?”在前往这户居民家中的路上,杨志富一边给家属打电话仔细询问,一边准备着需要的医疗物资。
凌晨3时29分,120车辆抵达这户居民所在的小区楼栋附近。在家属的带领下,急救员们用担架床把一位徐老伯从楼上接了下来,子女发着高烧,虚弱的病人晕得厉害,家人非常担心他的情况。
急救小组迅速把徐老伯推上了120急救车,杨志富立即给他测量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数分钟后,家属上车坐稳了,车辆快速驶向李惠利医院。
“老伯血氧饱和度还行,但血压太高,192,还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杨志富一路上紧盯着机器上数字的变化。
3点45分,120车辆抵达李惠利医院,急诊室里灯火通明,当徐老伯被推进去时,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向杨志富和病人家属进行了相关病情询问。
原本记者以为徐老伯被送往医院,眼前的这三人急救小组就会马不停蹄赶往下一户居民家中进行急救转运。可是,由于李惠利医院急诊室床位满了,而徐老伯的身体状况也无法坐立,只能先躺在担架床上进行输液,急救车无床可用就无法继续接单,“压床”现象出现了。
“‘压床’现象平时也会有,只是近期特别明显。”沙冬明说,他做院前急救员2年多,不怕忙不过来,就怕像这样“压床”停着不动。听着车里总控台对讲机通话不停,知道有很多居民在打120,而且得知原本给120车辆送备用担架床的送床车,因为太忙短时间赶不过来,眼下就只能等。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气温越来越低,冬夜又飘起了细雨,格外冷。已经出了18趟车的沙冬明时不时到急诊室询问是否有床位空出来。
“由于最近很多人感染,院前急救任务激增,我们也有‘战斗’减员,三人小组都是临时组建。”沙冬明说,最紧张的时候,他一个人又当急救员又当驾驶员,但同事们基本一退烧就赶紧回来上班。说不累是骗人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尽职尽责做好一名“急救人”。
一直等到凌晨4点半,依旧没有床位!急救小组决定暂时回到站点,等床位空出再来接应。
黑夜中,救护车的灯光一直闪烁。沙冬明说,他们不是英雄,但面对病人的救助他们肯定会积极响应,用自己的努力为生命照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