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8月23日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新闻发布会,邀请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及两省一市交通部门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负责同志出席,介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媒体提问,示范区自2019年11月1日揭牌以来,已走过近4个年头,请问示范区在交通领域取得了哪些的工作成效?是否为此次专项规划的发布实施打下一些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回答,示范区马上快4周岁了,和4年前的示范区比,示范区有了鲜明的变化,尤其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大家都反映感受度非常强。我们感觉体现在长度、密度和速度上。

建成了元荡慢行桥586米长,从江苏走到上海步行6-7分钟,建成东航路和康利大道的贯通工程,从40分钟缩短到现在5分钟,同时开工推进了沪苏湖高铁建设164公里长,明年正式投运湖州到上海会形成一小时通勤圈,这些都是大家感受度非常强的。正因为有了长度和速度,路网密度也上去了。两省一市尤其是两区县的百姓,民生感受度也都比较高。

四年之前的示范区不是这样,两省一市交界处路网相对薄弱,有专家讲,汇而不通,通而不畅。立体化、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交通体系建设,对示范区来讲特别重要。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为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形成规划一张图,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背后是示范区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推进,今天两省一市三位厅长都在,其实就是这种体制强有力的表达。

我们做了这几件事: 第一,绘蓝图。跨示范区轨道交通的一张图绘出来很不容易。这张图一旦形成就是一张蓝图,具备可实施的能力。

第二,建立了协调机制。两省一市三级八方交通部门加上示范区执委会这个协调平台,对于项目推进实施当中有很多问题,实际上推进的速度提上来了。去年7月份,两省一市开工的沪苏湖、沪苏嘉城际铁路,就是从规划到正式项目开工一年左右时间,这个速度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统标准。两省一市在交通设施的标准方面还是有些差异的。涉及到对标准的协调统一,在尊重各自标准差异的基础上,共商统一标准,做了很多探索。

第四,推项目。两省一市共同谋划了互联互通项目库,纳入了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十四五”的重大项目,争取了很多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在体制机制方面产生了非常好的推力。4年来,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来讲,轨道示范区建设框架初步形成了,跨省域对接道路进一步加快完善,跨省公交也在持续扩容。示范区有八条公交线路,目前累计发送18.34万班次,乘客人数达到252万人次,两区一县由“邻里间”变成“一家人”。

张忠伟说,下一步将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这张图一定要变成实景图。我们体会特别深的是,随着规划的正式推进实施,示范区不是一小时的通勤圈概念,会形成半小时通勤圈概念。随着轨道交通加快推进建设,这个地方的活力、创新创业的策源能力会更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