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有新突破。


(相关资料图)

近日,浙江全社会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超四分之一。这些新能源发电每年可替代火电超365亿千瓦时,减少燃煤1095万吨,为浙江推进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能源消耗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长三角多个省市均出台政策大力扶持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

浙江《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浙江计划新增风光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2021年和2022年新增风光装机容量约1260万千瓦,已占目标的74%。上海《“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能源供给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向集中与分布式并重转变。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结合土地和屋顶资源,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光伏发展,力争光伏新增规模270万千瓦。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以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据《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预计“十四五”末,江苏省内新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以上,装机规模将达到6600万千瓦。截至目前,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5000万千瓦,位列华东区域首位,已突破“十四五”末目标的80%。单位面积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每平方公里493.84千瓦,在国内各省中排名第一。

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上游,长三角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制造发展势头良好。嘉兴市是浙江光伏产业的一大重镇。2021年,全市光伏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05.25亿元,占全省光伏产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安徽滁州定位为“世界光伏之都”,光伏组件、电池产量占全国10%,光伏玻璃占比20%。2020年,安徽全省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行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过60%,营业收入近65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光伏电池(含组件)产量20.6GW,同比增长近80%,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光伏逆变器产量达35GW,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

江苏盐城正在打造“东部光谷”。盐城光电产业园已落地光伏电池产能68.5GW、组件产能87GW,原辅材料、生产设备等全产业链配套项目较为完善,入驻包括天合光能、阿特斯、润阳等一批光伏产业龙头在内的各类企业120多家。

3月17日,全国首个新能源产品展示交易专业市场在义乌正式开业。作为“第六代市场”的样板和雏形,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市场诞生。市场共有商位490间,单间商位平均面积达30平方米。集聚了260余户经营主体,汇聚光伏组件、储能系统、新能源照明、新能源汽车等若干大类200多个品牌万余款单品。

同时,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太阳能、风力资源吸引大批企业项目落地,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也向乐山、包头、朔州等这些靠近终端的中西部城市布局。相对低价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促使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在此集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面对这些新变化,长三角应进一步发挥产业链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强化天合光能、福斯特、奥特维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的空间结构,增强其韧性。

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下游,随着新能源电动车、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经济产业的发展,电力需求端逐步发生结构性改变。

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和大规模铺开,提升了电网负荷,电动汽车同时充电的特性加剧了区域的电网峰谷差,给电网调节带来新变数。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产业“耗电大户”也对电力等能源供应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加强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分析和评估,结合电网承载能力、地区用电需求、资源禀赋,科学规划新能源发展规模和布局。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功率的精细化预测。

风能和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对常规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大势所趋。长三角可再生能源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长远来看,长三角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大有可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