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拿上垃圾铲,捡拾河道周边垃圾;穿上救生衣,涉水将河里的垃圾捞上岸;打开笔记本,随时记下发现的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映……这是泰兴市曲霞镇李圩村村民吴扣章的巡河常态。

“家门口的这条河以前还是黑乎乎的,恶臭扑鼻,现在已经大为改观。” 在吴扣章的记忆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可以在河边捕鱼捉虾、淘米洗菜,到了八九十年代水质变坏,风光不再。不过,多年持续综合治理让河流有所好转,你们看,鸟儿也慢慢地多了起来。”

虽然已经退休,但闲聊中,不难看出吴扣章的激动。如今,他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曲霞镇“民间河长”,保护儿时记忆中的河流,正逐渐成为他的初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河长制”工作的全面有效推行,泰兴市致力于河道环境治理,打造让群众看得见的“乡愁”,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基层“河长”数量有限,且都非专职,难以实现对其所负责河湖及时有效的管理。因此,探索实现“民间河长”成为河道监管的新主体,形成共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民间河长’作为官方‘河长’的重要补充力量,可以形成治理合力,解决基层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选用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拍照片发信息,热爱环保事业、有服务精神的人作为“”民间河长”,并由镇河长办对其开展业务培训,指导日常巡河工作,确定信息报告流程,成立工作群。另一方面,实行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人给予一定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民间河长”来自群众,更能反映民情。“民间河长”每周对河道开展不少于2次巡查工作,协助村级河长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和管护工作。近年来,经“民间河长”查处的问题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民间河长”在基层治水工作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民间河长”有效激发了公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点燃了群众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群众在水环境问题上的态度从过去的无人问津发展为现在的发现问题找“河长”。同时,民间河长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群众自觉树立爱河护河意识,共建文明绿色美好家园。

李圩村村民王万圣曾对自家门前的李圩庄中河的环境问题头疼不已,原因是经常有人把生活垃圾随意倒在河岸,向村里反映后村干部派人清理走垃圾,但是过几天后又发现了新的垃圾,对此村干部也找过村民沟通劝导,但收效甚微。民间河长标准化工作站成立后,“民间河长”带领居住在该河周围的群众开展“护河行动”,拿着钳子和垃圾袋,清理河道垃圾,将沿河周边的饮料瓶、塑料袋等废弃垃圾清理干净。过去还劝导无果的村民见此深受鼓舞,也纷纷加入了这支“护河队”,彻底解决了河道垃圾反复出现的“顽疾”。

(来源:泰兴市融媒体中心/蔡艳 编辑/徐金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