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一群年轻人从台湾来到大陆,他们或追随家人而来,或怀揣梦想而来,从踏上大陆这一刻起,他们的人生新“副本”就此开启。在这里,这群台湾青年有所经历,有所感受,亦有经验想与后来者分享。《台青朋友圈》系列视频以第一视角描摹这些台青人物群像,同时,亦作为台湾人在大陆的生活指南,向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给予的服务与支持,为其提供来大陆生活工作的有效资讯。
(资料图)
奶奶用带着吴侬软语的口音,一遍遍地教她背诵《枫桥夜泊》,是“台二代”陈晓文对苏州最初的印象。
从15岁起跟着爸爸来苏州探亲,到21岁在苏州闯出自己的事业,陈晓文并没有想过,要把苏州作为自己一生的归宿,直到遇见他......
10年爱情长跑 融入苏州生活
他叫蔡鹤龄,一个高大帅气的苏州男生,初次见面就让陈晓文眼前一亮。接触一段时间后,两人发现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而且三观一致,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也很像,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很喜欢用走路的方式去探索,到处走到处看。在蔡鹤龄的追求下,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一开始在一起,两人就发现,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身上的差异很明显。“她有时候讲话的发音就跟我们这边不一样,我都会去纠正她,这个字是这么念,像我们说液体,她说‘yì’体。”饮食上的不合拍,更是让两人头疼许久。陈晓文从小生活在台湾,习惯了早上喝冰奶茶,吃三明治,第一次在蔡鹤龄家吃早餐,一碗清汤面让她怔愣许久;而蔡鹤龄第一次陪她回台湾,早上出门转了一大圈,愣是没吃到一碗面。诸如此类的小不同还有许多,就像网友争论豆花该吃甜的还是咸的一样,他们把这些不同变成了生活中可爱的互动。
但两人的交往也并非一帆风顺,陈晓文的爸妈在一开始就不看好他们。在他们看来,南方人和北方人结婚还会气候不适应、饮食不适应,更何况台北和苏州中间隔着一道海峡,而且那时候没有直飞,回台湾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他们并不希望女儿嫁到苏州。
随着陈晓文在苏州的培训事业越做越好,2008年她的父母也搬来了苏州一起生活,他们亲身经历了大陆的快速发展,对女儿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再加上两人的坚持,在经历了爱情长跑近10年后,陈晓文和蔡鹤龄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把他们的小家安在了苏州。“两人恋爱将近10年,其实也是我们祖国大陆发展最快速这10年。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影响了我们的小家,我们小家也更加融合在了一起。”
就这样,原来陈晓文觉得了不得的问题,都渐渐变成了新习惯。“原来,一道海峡而已,真的不远。”
交流经验分享感悟 两岸家庭有了“娘家”
如今陈晓文已经在苏州定居了21年,她和身边的许多两岸家庭都发现,台胞的很多政策和大陆家庭不太一样,“譬如说结婚的流程,我们需要两边都要登记。我们要先回台湾办一个单身证明,它是由台湾海基会公证到大陆这边海协会,公证时间一般可能在20多天到一个月左右。所以一个月以后,我们再去拿到单身证明才能够在大陆登记结婚。大陆配偶要在这边办无犯罪证明,也是要公证再回台湾登记。”
陈晓文和朋友商量后,决定组建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沟通交流。没想到,通过朋友拉朋友的方式,微信群很快就满了。看到这么多的两岸家庭有需求,陈晓文和朋友一起,成立了苏州两岸婚姻家庭协会,帮助在苏州生活的两岸婚姻家庭更好地了解当地政策,一起奉献爱心,也为大家争取更多的福利,“协会其实就像我们苏州台胞的娘家,每年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凝聚起更多像我一样的两岸家庭。”
目前协会组建了两岸婚姻家庭微信交流群7个,覆盖苏州全部县区,建立了两岸家庭之间有效沟通的联系管道,已注册协会会员近200个家庭。
现在每天微信群都响个不停,两岸家庭之间也经常一起聚会,每一对两岸婚姻家庭都有他们独特的幸福故事,他们的和谐、幸福、快乐,就是两岸融合最好的证明。协会还通过举办两岸交友活动,努力向更多两岸青年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他们创造更多交流交往的机会。
此心安处是姑苏。苏州,承载了陈晓文祖辈数不尽的乡愁,更包容了她的爱与未来。
编导/刘嘉 摄像/张晋宁 魏玉卿 剪辑包装/陈磊 设计/姜向慧 文稿/刘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