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由一部刻书史,深入苏州的“雅”文化,感受风雅江南的千年律动。昨天(7月1日),“刻书与文脉传承”论坛暨《苏州刻书史》首发式在第十三届江苏书展举行,十余位古籍专家耗时两年多共同完成的《苏州刻书史》惊艳亮相,将苏州刻书的千年文脉展现在世界中文读者面前。

《苏州刻书史》是学界第一次以传统文献学的实证方法,对苏州刻书进行贯通古今、系统全面的梳理,力图实现技术、艺术和学术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全书共九章,共四十余万字,依照苏州刻书本身的发展衍化过程,划分为八个时段,各成一章,由复旦大学古籍整理所教授陈正宏主编,苏州图书馆孙中旺、卿朝晖担任副主编,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天一阁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图书馆等教学科研机构从事版本学和书籍史的十位作者共同撰稿。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考证,该书提供了不少超越前人的认识。如由苏州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孙中旺撰稿的首章,发现了李白、杜甫流传至今的别集祖本以及在当时广为流传的韦应物、陆龟蒙、苏轼的诗文集,均诞生于两宋时期的苏州地区,凸显了苏州刻书的深远影响。由上海博物馆金菊园博士撰写的第三章,从内府刻《元史》中发掘出的一批苏州刻工及版心下方的“苏州”字样,为明初苏州刻书的停滞提供了新的解释。而由主编陈正宏编写的第九章中第二节,揭示了始于境内延及海外的“姑苏原板”现象,以充分还原历史的姿态让苏州刻书史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

将苏州刻书放在中国乃至东亚汉籍刊刻史中进行考量,是《苏州刻书史》的另一大特色。书中就明代中叶苏州式刻本向外辐射过程的探究,苏杭宁徽等地刻书互动的考察,以及宋体字在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以及欧洲的传播与流变的梳理等,昭示出延续千年的辉煌中所必然包含的开放与包容,更彰显了全球化视角下的苏州刻书史所独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在“刻书与文脉传承”论坛现场,《苏州刻书史》主编陈正宏、副主编孙中旺、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开升、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幸,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员郭立暄就“苏式刻本引领时代风向”“书籍和文化史”“出版史和版本学”几个方面,阐述了《苏州刻书史》撰写和出版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式优雅,不仅是清幽古朴的园林、石板巷陌、烟波落絮,更与这座城市的书香气息深度勾连。《苏州刻书史》在嘉惠学林的同时,也将成为让苏州人认识自己的文化、自己所处城市的一个全新入口,也是让全国人民乃至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境外读者通过纸墨和汉字重新认识苏州,体味最具优雅格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路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