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我国将节约集约用地列为全国土地日的活动主题之一。“万亿再出发”的南通,发展任务艰巨,用地“瓶颈”凸显。面对建设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南通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提升新增建设用地供给质量、加强存量土地盘活处置,努力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

南通瑞翔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近几年,随着锂电池市场爆发式增长,企业营收、利税显著提升,拿地扩产迫在眉睫。得知企业的用地需求后,南通开发区资规部门开展摸排,发现企业周边有两家企业140亩低效土地可以盘活,并且厂房可以二次利用。最终,企业以“带资产挂牌”方式获得这块“熟地”,扩产项目落地实施的时间比计划提前了大半年。

近年来,南通坚持产业兴市,制造强市,土地资源成为发展的要素瓶颈。特别是制造业集聚的先发地区,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在海安,“十四五”期间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41万亩总建设用地,目前已所剩无几。在南通开发区,早在2021年,产业开发用地就仅剩47个地块4500多亩。“摊大饼”式发展难以为继,各地纷纷优化用地结构、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南通开发区就剑指集约程度不高的低效用地,自2021年实施“空间再造”行动以来,已累计腾退低效产业用地6000 余亩,对急需落地的新兴产业、科创型项目采用“带资产挂牌”方式供地,有效节约了建设资金,平均压缩项目建设时限55%,最快的项目实现3个月内投产。

精准高效保障项目落地,南通推出28条“硬措施”,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比如实行“土地出让合同+投资发展监管协议”供应方式,推行30年弹性出让,实施差别化地价政策,鼓励混合产业用途等。用地同样紧张的主城崇川,通过存量载体资产再利用,变“资源存量”为“发展增量”,打造都市工业综合体,实现企业、项目、资金、人才、技术集聚和规模发展。位于崇川经济开发区的中国电子东部智谷产业园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园区设计容积率在2.0以上,目前已经吸引了2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投资强度全市领先。

下阶段,南通还将抓好源头准入,强化项目监管,优化产业布局,深化综合评价,完善考核体系,确保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