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报驻太仓记者 顾志敏 周哲

变废为宝,小秸秆有了大用途。苏报融媒近日推送的视频《秸秆堆肥 变废为宝》中,“播报官”庄晓宇介绍了太仓璜泾镇杨漕村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全新上马的秸秆堆肥工程让秸秆处理“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引得网友惊呼:“真神奇!没想到秸秆还能这样利用。”

1995年出生的庄晓宇是土生土长的杨漕村人。去年,他辞去在璜泾镇的工作,回到村里,接手了村里的秸秆区域定点轻简堆肥工程。

“这是抓草机,用来抓取秸秆;这是移动式粉碎机,用于粉碎树枝;这是小型粉碎机,用于粉碎尾菜叶……”视频里,庄晓宇一一介绍用于秸秆处理的各种机器,对每样机器的用处、特性娓娓道来。

“这项工程是太仓市2021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之一,去年10月份启动,一共投入了近百万元的资金。”庄晓宇接手的时候,村里已经陆续采购了秸秆气流膜发酵系统、小型粉碎机等,随后又逐步建成200平方米的秸秆避雨处理场,完成700平方米的场地硬化,最终在今年秋收前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

庄晓宇介绍,秸秆粉碎完毕后,会添加辅料和微生物腐熟菌剂进行预处理,之后建堆覆膜,利用气流膜发酵系统在膜内形成“人工气候箱”,通过65°C以上的高温灭菌杀虫,促进好氧微生物高温发酵,将秸秆转化成相对稳定的腐殖质状有机肥原料。

为了保证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庄晓宇每周会定期查看发酵槽的情况,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调控通风供氧过程。庄晓宇介绍,不仅是稻麦秸秆,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树枝杂草、玉米秆、毛豆萁、尾菜叶等都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根据测算,杨漕村的秸秆区域定点轻简堆肥工程可收集稻麦秸秆、蔬菜尾菜等550吨,堆肥产物获得率为50%左右,预计可形成275吨有机肥,按照400元/吨计算,产值可达到11万元。“秸秆堆肥避免了焚烧带来的污染,生产的有机肥全部用来还田,还能改良土壤,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庄晓宇说。

今年秋收是杨漕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第一次试运行。拍摄“播报官”视频,让庄晓宇有机会以“第一视角”记录下这次试运行的全过程。项目建好没多久,庄晓宇就拍下了项目的场地和机器部分。等到秋收之后,机器正式投用,他又补拍了一些秸秆粉碎、发酵的画面,完整地记录下整个项目的生产过程。

“我们会继续研究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到时候我们也会通过‘播报官’向大家介绍项目新进展。”庄晓宇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