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在水下训练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3名航天员组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这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

5月30日,由3种类别航天员构成的全新乘组将出征太空,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

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

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3种航天员类型同乘组出征

追梦星辰大海,英雄为国出征。这是个具有“全”“新”“多”特点的乘组:

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太空飞行;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5月29日上午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

林西强表示,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8大类200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他们重点加强了空间试(实)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

将驻留约5个月 开展多项工作

林西强在会上表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驻留约5个月,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介绍,这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个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5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任务。

飞行任务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将迎来2次对接和撤离返回,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再对接和撤离以及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对接;将开展电推进气瓶安装、舱外相机抬升等平台照料工作;将完成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等舱外应用设施的安装,按计划开展多领域大规模在轨实(试)验,有望在新奇量子现象研究、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广义相对论验证以及生命起源研究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还将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让载人航天再次走进中小学生课堂。

戴眼镜也可以上太空吗

昨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亮相。有人注意到载荷专家桂海潮佩戴了眼镜。戴眼镜可以上太空吗,近视可以做航天员吗?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国际惯例来看,在航天乘员组中,一般有四种角色:指令长、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他们具体分工不同,如果是多人一起执行任务,往往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载荷专家一般不是职业航天员,而是接受过航天机构严格体检和培训的专业人士。简单来说,载荷专家就是载荷提供方在航天器上的代表,负责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维护和修理载荷设备,并负责与地面载荷控制中心联络。今年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桂海潮经过层层选拔,从众多报名参选的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4名载荷专家之一。

杨利伟此前就曾介绍,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载荷专家与以往从飞行员中选拔的航天员不同,他们拥有更加专精的技术方向,但是作为航天员,他们从选拔到训练,对体能的要求也非常苛刻。桂海潮等载荷专家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需要开展八大类、百余项的训练。经过苛刻的训练,桂海潮表示,自己从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已经准备好了。

不过,专家也介绍,在飞行任务的上升段,航天员坐在飞船里,存在火箭震动、过载等复杂情况,如果佩戴框架眼镜,可能会导致碰撞等问题,所以航天员在这个阶段不会佩戴框架眼镜。在这个阶段,航天员可以佩戴隐形眼镜。

关注·空间站

中国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

空间站基本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记者在5月29日召开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我国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我国将充分利用空间站目前已配置的舱内实验柜和舱外载荷,以及巡天空间望远镜等设施设备,滚动实施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4个专业领域近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轨道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将统筹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林西强说。

目前,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2次物资补给。

关注·登月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5月29日上午说。

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