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游客们必去的景点之一,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其污染治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专家,为洱海等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大量心血,见证了我国生态治理理念的变迁,守护了洱海的水清月明。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书讲述了水生态环境学者孔海南奔赴洱海湖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坚守一线十几载,与当地各族人民密切配合,让曾经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渐恢复清澈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湖泊水体的保护与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高原湖泊水体恢复能力较弱,其污染防治一直是湖泊生态保护中的一大难点。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洱海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危及流域生态环境,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之后,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孔海南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科院、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农科院等几十家单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让其恢复了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在孔海南的感召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与大理当地的干部和百姓共同进退,实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团队以保护、治理洱海为主业,并在产业升级、地区发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当地农民种植低污染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建议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会展业等,当地政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布会当天,资深报告文学作家、本书作者朱大建来到现场,分享了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朱大建表示,自己过去亲眼见过中国多个湖泊的污染状况,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一直是其关注的重点。在了解到孔海南团队的故事后朱大建深受触动,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委托,开始撰写反映孔海南团队十多年坚守在大理洱海现场保护环境的报告文学。

“对我来说,这既是采访,也是学习。”朱大建透露,其前期采访孔海南团队光录音文件就长达近百个小时。“要想写好这位水生态环境学者,必须‘钻’进他的专业里,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内行,再用我的语言写出他的故事。”

据介绍,本书对报告文学这一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在讲述感人故事的同时,根据故事发展,展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与举措。用通俗的笔法讲解污染防治、生物习性等水生态环境专业问题,以“水质试金石”海菜花的消失与重现为线索,将叙事与科普相结合。此外,书中插入大量实景照片与资料图片,读者还可以扫描书里的二维码,通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立体地了解守护洱海的过程。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从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做精主题出版、思考文学创作主旨、提升环境保护意识、探索立德树人的形式和路径等角度讲述了阅读该书后的体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