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经济“掉队”一度被质疑“苏锡通取代苏锡常”“苏锡无常”的常州,终于迎来高光时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常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实现GDP 955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距离万亿只差“临门一脚”。

事实上,作为传统苏南“苏锡常”三杰之一,在苏州和无锡分别于2011年、2017年先后迈入“万亿俱乐部”后,常州何时突破万亿元大关,备受瞩目。

2023年是常州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为此,常州“新春第一会”聚焦新能源,决心把新能源之都建设作为能级跃升、破圈突围的着力点,吹响冲击“GDP万亿之城”的号角。

万亿之城背后的常州雄心

7805.3亿元、8807.58 亿元、9550.1亿元,过去三年,常州GDP一年跨上一个新台阶,距离万亿之城仅一步之遥。

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陈金虎明确表示,今年常州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

放眼全国,常州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万亿之城”后备军,能与之一争的只有山东烟台。2022年,烟台市经济总量同样超过9500亿元大关,达到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此前,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3年要“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作为“如影随形”的老对手,多年来烟台GDP虽一度领先常州,却未拉开明显差距。直到2020年,常州才以不到100亿元的优势超过烟台。而今年烟台凭借5.1%的GDP增速,将与常州的差距又缩小到30亿元左右。

可以预见,今年常州和烟台只需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平稳度过,那么2023年双方携手晋升万亿GDP城市将是大概率事件。

目光投向省内,与常州同属于GDP万亿俱乐部重要冲刺者的徐州,则进一步拉长了晋级万亿之城的战线。

此前,徐州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徐州GDP将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锚定“十四五”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不动摇。

2022年徐州实现GDP达到8457.84亿元,同比增长3.2%。相比2021年,常州领先徐州不到700亿元的差距,2022年扩大到了1100亿元。

按照去年徐州经济增长情况来看,到2025年实现经济总量破万亿的目标恐怕难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苏已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GDP万亿之城”,若今年常州顺利晋级GDP万亿俱乐部,则意味着江苏将拥有第五座GDP万亿城市,一举超过广东,成为全国GDP万亿元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

新能源产业突围

一座城市的发展,紧要之处往往只有几步。每一次弯道超越,都在于关键时刻先人一步把握机遇“窗口”,抢占产业“风口”。

站在万亿门槛前的常州,为什么“押宝”新能源?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一方面,新能源领域进入了长周期、高成长的黄金时代,正在深度重构区域经济地理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新能源是常州的强项,新能源产业已是常州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

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 5000 亿元,其中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事实上,常州并非天生自带“新能源”基因。常州并没有丰富的锂矿资源,也没有传统“汽车城”的积淀,那么,新能源产业为什么能够在常州从无到有、做大做强?

早在2013年,新能源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时,常州便靠整合资源的眼光和能力,无中生有,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布局新能源产业链,在新赛道上赢得先机。

如今的全球新能源产业,正逐渐呈现“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的清晰格局,常州的新能源产业版图已聚合了四海英雄。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已布局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1/5,江苏全省1/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居全国首位;拥有4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整车产量占江苏“半壁江山”,2022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常州,已经成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板块中产业链最长、涉及领域最全的地区之一。

下一步,常州提出了更高远的发展目标:成为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在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大的雄心背后必有大谋略。

为了打造新能源之都,常州也是倾尽全力。“新春第一会”上,常州发布《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生态营造四个方面,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亟待突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出十条重磅政策,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政策支持撬动市场力量,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常州的信心,筑强“最优”支撑力

更高的城市能级,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法规司向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感谢信,对常州营商环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信中表示,2022年,常州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法治化建设步伐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便利化举措广泛推行,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一流营商环境正在加速形成。

企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谁能给企业更多保障,谁就能在经济发展中抢跑。

去年9月,常州发布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制定18项攻坚任务,细化180条改革举措,聚力提升企业获得感和办事便利度、着力推动投资便利度和长期投资吸引力。

常州出台了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培育方案,多部门齐抓共管,从登记注册、审批服务,到创新创业、减负增效,35条具体措施为市场主体筑起了发展与创新的“蓄水池”,让各类市场主体在优质的营商环境中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开办的企业“全链通”综合服务,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示范引领“最佳实践篇”;此外,常州还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开办企业”指标标杆城市,经验在全国推广。

企业发展好不好,主要看企业家。从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到乡镇企业发起地,再到国际化智造名城,企业家群体在常州城市发展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去年6 月 28 日,常州正式确定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 " 常州企业家日 ",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赞企业家的贡献与情怀。

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当好企业家们的最强后盾、最佳拍档,政企同心携手、一起向未来。

目前,锚定“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等发展目标,常州继续培优扶强市场主体,以更优质的市场土壤,为重振产业雄风、冲刺“GDP万亿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新能源的赛道坡长雪厚,是未来最有希望、最具确定性、最富爆发力的领域。常州新能源产业的拔地而起,是支撑城市能级持续性跃升,冲刺万亿道路上的“关键武器”,但正如陈金虎所言GDP万亿元绝非是常州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