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年的全省“爱鸟周”即将到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调查记录到鸟类358种,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成效初步显现。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调查记录到鸟类68科358种,占陆生脊椎动物记录种数的80%,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自2017年起,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并在2020年首次公布了调查数据,与上次统计的数据相比,全省鸟类种数增加了47种,可观测到的候鸟、留鸟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结构趋向完整稳定。
从物种组成看,江苏鸟类组成以体型相对较小、适应能力较强的雀形目为主,占鸟类种类总数44%,其次为鸻形目、雁形目等涉禽、游禽鸟类;而鹰形目、隼形目等猛禽(顶级捕食者,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占总数9%,物种数量相较过去明显增多,生态结构趋向完整稳定。从居留类型看,江苏省候鸟种类最多,其次为留鸟和旅鸟。对比历史数据,候鸟和留鸟的种类、数量占比显著增加,适宜的气候、环境、食物塑造新的繁殖、迁徙、扩散行为,东方白鹳、勺嘴鹬都是“旅鸟变候鸟”“候鸟变留鸟”的典型代表。从分布特点看,全省鸟类物种丰富度由内陆腹地向东部沿海和大运河区域增加,盐城珍禽湿地、条子泥湿地、洪泽湖湿地、宜溧山区、宁镇山区等都是我省鸟类活动的热点区和保护的重点区,提供了停歇“驿站”和生活“家园”。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鲁长虎告诉记者:“据有关部门统计,江苏的鸟类总数大概是468种,这是多年以来累积统计到的鸟类数据。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我们已经监测到358种,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抽样的监测当中,绝大部分的鸟类我们都监测到了。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比如像勺嘴鹬、青头潜鸭,不光是种类上比较多,而且数量也有一定稳步的提升,说明我们森林也好、湿地也好,我们的生态环境整体来说有一个改善。”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蓝天精灵们用翅膀投下“点赞票”背后,是江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展大规模自然生态保护行动的不懈努力。近年来,江苏严守生态空间,在全国率先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湿地率全国最高;加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构建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建设全省首批20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与此同时,创新监测手段,例如投入使用鸟类智能识别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的拍摄与AI智能学习算法,实现对鸟类的影像采集、识别、计数与种群分析,并且能够在监测过程中不断自主学习以提升识别准确率。
南京大学动物行为与保护实验室主任李忠秋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团队最近通过AI在研究“鸟语”。“AI可以应用在声音的识别上,像我们组里面开始尝试做特定鸟种声音语系的研究。比方我们最近研究的灰喜鹊,我们录了上千段的录音,把它的声音一一分析出来,发现有12种声音,每一种声音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老鹰来了、猫来了、要起飞了,它是分别怎么叫的。未来,如果听到它叫声,我们能明白它说了一件什么事,对于我们去了解它、保护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李忠秋也表示,目前这个工作刚起步,后续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做下去。
记者获悉,下一步,江苏省将加紧鸟类调查观测进度,定期更新生物多样性名录清单,加快发展观测前沿技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精细化、现代化管理。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