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由东南大学王建国院士团队操刀的《基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丁蜀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出炉,通过活化利用宜兴陶文化资源,保持将生产生活相结合、人文历史与产业相结合的活态保护与更新模式,保护自然山水和特色产业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最大化发挥出陶文化独一无二的符号效应,不仅为未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探索可复制模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千城一面成为城市发展的痛点。近年来,丁蜀镇以“特色陶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承”为主题,推进城市更新,开展了蜀山古南街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前墅龙窑博物馆设计及周边民居改造等一系列建设项目。

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进行了青龙山公园、太湖绿岛、莲花荡湿地等一系列环境提升工程。“做好了前期的铺垫工作,就是为了便于后期发力,将这些‘零件’串联、组合起来。”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说,目前,丁蜀镇已进入文化资源大整合阶段,《设计》的发布,意味着丁蜀镇将加快打造创新模式下的沉浸式旅游,让丁蜀全域处处展现真实的“陶式生活”,传承和发扬千年陶文化。

开展渐进式更新,为陶文化“留白”,始终贯穿于丁蜀镇核心区的城市设计理念。据王建国院士团队介绍,此次的设计地块位于丁蜀历史城区东南的画溪河遗产廊道,是陶都文化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过程中,将遵循几个原则,即以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为主、旅游观光为辅;不刻意打造旅游线路,于无声处体现陶都生活特色和文化记忆;始终贯穿传承历史陶文化的主线,融入当地生活,重在环境品质改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丁蜀镇也将按渐进式更新模式,促进陶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统筹“共生”,如在山头上和张边自然村区域,通过传统聚落的微更新,梳理上山游览路线,通过山头上的独特景观以及张边自然村的良好历史风貌,使其成为吸引游客、活化业态的重要节点;在毗邻陶批码头下滩一带,强调周边环境风貌的协调性,对公共空间植入陶文化基因,再现码头传统活动,重建历史记忆,打造宜兴陶瓷文化全新形象。

紫砂路和画溪河,承载着丁蜀镇千年技艺沿承与革新的文化印记。其中,紫砂路沿线有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四号井遗址、均陶研究所等历史资源点,在画溪河两岸则分布有窑厂、制陶工场、名人故居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与历史建筑十余处。在改造过程中,丁蜀镇也将以紫砂路与画溪河为主轴,串联沿线特色居住片区,展示紫砂生产生活场景。同时,沿河沿路打造滨河步行游线和水上游线,逐步恢复滚缸上船、堆缸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将沿河沿路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并与青龙山、黄龙山公园等山水景观相呼应,为游客提供水上和陆上两条游览线路。此外,《设计》还合理规划商业、文化等设施的配比关系,串联原有商服配套设施,增加配套商业及停车场,置入运动、休闲、陶瓷创业等新功能,进一步强化沿河沿路的服务功能。

(来源:宜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