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位于姑苏区的建新巷,不时有居民拎着水桶来到古井“仁德泉”旁,从井中取水日用。日前,姑苏区首次将720口文物登录点古井全部纳入日常养护范围,唤醒古城每一处“美丽细节”,为古城注入新活力。

一口古井见证典型苏式生活

走进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濂溪坊6号,颇有年代感的单孔古井“仁德泉”映入眼帘。“仁德泉”凿于民国,井口尽是打水绳磨出的一道道凹槽。不管是早晚洗漱还是洗衣、择菜,附近居民都是伴着这口井生活的。

“仁德泉”原在濂溪坊北,干将路改建时拆填,井圈才移至建新巷32号巷口井上。这口井相传是由临南公社凿于民国十三年,如今八角形的青石井圈仍刻有“仁德泉”“临南公社”等字样。“古井伴随着我们这里几代人成长,现在虽然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但是大家还是经常到这里来打水,回家用井水刷刷碗、洗洗菜、浇浇花。”

“我们用井水冲竹榻、浸西瓜。这些身藏巷弄,不起眼的水井,在我们心里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家住钮家巷社区的潘阿姨说。一到夏天,人们会将西瓜放在井里浸泡,到晚上拿出来吃的时候就是冰凉冰凉的滋味。“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夏日冷品。”

古井是姑苏古城传统生活方式的保留。一口口古井,养育了一方百姓,串联起邻里情谊,勾勒出典型的苏式生活图景。

用传统工艺保持古井原真性

昨天一大早,从事古井养护工作多年的钱师傅带着水管、水泵等工具来到了建新巷。他当天的任务是对“仁德泉”进行日常巡查,并把这口井抽干,完成本季度的水质养护。

最近,姑苏区住建委首次将720口文物登录点古井全部纳入日常养护范围。按照工作计划,养护单位将对现存古井开展定期巡查,检查井内水面上有无漂浮物、是否出现浑浊和异味、井壁是否完好及有无雨污水等不明原因管道排水接入;栏杆、井台、井盖、井圈、井座是否完好,有无缺失、破损等现象,并做好巡查记录。

据钱师傅介绍,为更好保护古井,修旧如旧,保持古井的原真性,养护单位在日常养护的过程中,坚持传统材料、传统工艺和传统样式,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养护方案。“对仍可使用的古井,进行清淤及消杀处理。对每口古井进行编号,为古井设置简介牌,让人们能够了解古井背后的历史。”

此外,姑苏区住建委还对古井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体的提升改造,加装井盖、重修铺装、疏通排水设施、更换排水盖板,在有条件的井边配置了水桶及清洗台,部分设置了维护栏杆,方便居民取用井水。“虽然古井是一种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但修复的重点仍然是使用功能。”钱师傅说,“保护古井,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井水用得多水质自然会慢慢变好。”

唤醒隐藏于岁月深处的古井

古井是姑苏古城一笔不同寻常的文明遗产,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传统遗存,也是一种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岁月更迭,对古井的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2016年9月,姑苏区政府召开古井保护项目专题会议;2017年底,姑苏区住建委完成了对412口古井的清淤工作;2018年、2019年陆续实施了308口古井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包括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百龄泉、福寿泉、卫道观前古井,钮家巷社区的仁德泉、洙泗泉,沧浪街道西美社区的苏州电汽厂第三公井,这6口古井作为首批试点,启动了古井井边环境提升工程。”姑苏区住建委公用事业处相关负责人成介明表示。

目前,姑苏区正在凝聚合力,加强传承保护,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资源优势,唤醒古城每一处“美丽细节”,为古城注入新活力。

姑苏区委常委、区住建委主任华建男表示,下一步,姑苏区将自觉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使命扛在肩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统筹协调保护与发展,推动古城有机更新,持续打响“江南文化”品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姑苏贡献”。(记者 薛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