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
(资料图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1%
完成四批次累计超1.7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
同比增长35.5%,总量居全省第一
……
今天上午,在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专场新闻发布会,由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鼓楼区政府、江宁区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3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1%,完成四批次累计超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同比增长35.5%,总量居全省第一。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取得新的突破
◆ 全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
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积极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布局。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发布了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 NEST2.0、国内首款内生安全200G DPU芯片、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网联系统T-BOX等3项重大原创成果。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克隆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有力支撑了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研发生产的碳化硅高压电力电子器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攻克了复杂环境下的材料性能定向设计等难题,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各项性能远超国外。“南京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紫金山天文台获得当前国际上地球视角下唯一的太阳爆发硬X射线像。
◆ 体系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新突破。
坚持深化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我市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揭牌,东南大学与中兴通讯等企业签约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平台“源图”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供应链知识图谱。“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进入生产组装、软硬件系统调试及应用部署阶段。国科大南京学院在校学生累计超过1500人。加快培育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江苏艾洛特医药研究院项目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98亿元、同比增长15.81%。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
坚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带动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南京高华科技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箭体提供内部脉动压力和微压传感器,保障火箭顺利发射。南京英田光学承担了嫦娥五号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光学元件、空间激光通信天基终端和地面站的配套任务。南京驯鹿生物医药研发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全人源靶向BCMA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也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全流程生产的细胞治疗产品。7月19日,《中国新赛道体系发展报告2023》在南京发布,南京在新赛道培育城市的竞逐中位于全国第六、全省第一。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坚持落地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任务,着力打通掣肘科技创新发展的堵点难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协同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结归纳 “低收费长赋权”“先试用后转让”等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有益做法。探索建设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科创金融服务驿站为抓手,开展“价值发现”“陪伴成长”“助力腾飞”三大行动,构建“宁科贷”“科创投”“科创债”三位一体金融赋能机制。今年上半年,“宁科贷”当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万笔、金额超275亿元,科创基金合作成立子基金总规模达95.4亿元、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580个。探索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启动实施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分“揭榜挂帅”“联合攻关”“面上攻关”三类项目支持开展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力争到2023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确保突破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确保达到2.2万家、力争达到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
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
聚焦“有全球影响力”目标定位
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
◆ 优化空间布局,更大力度凝聚全域协同合力。
加快推动“一院两带五园”创新布局落地,串联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创新要素,推动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双向对接,强化“五园”与“两带”优势互补,着力塑造城市创新增长极。
◆ 强化前沿攻关,更大力度锻造原创突破引擎。
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汇聚更多原始创新力量、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不断强化对国家战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撑。
◆ 壮大企业主体,更大力度注入产业升级动能。
实施高企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固基”工程,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在6G通信、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为代表的“新赛道”上,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 深化产科融合,更大力度推动成果高效转化。
加快锻造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科技经纪人”队伍,培育40家左右高水平、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概念验证、技术熟化、小试中试贯通式成果转化平台,更好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转化与产业化落地等各个环节。
◆ 对接全球资源,更大力度打造开放协同网络。
强化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共创,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布局建设国别(国际)科技合作园区,聚力推进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开放协同创新网络。
◆ 落地改革任务,更大力度提升创新治理能力。
发挥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制度优势,试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考核”等新机制。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扛起主承载区使命担当。
在发布会召开之前
小布也收到了很多网友
关心关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很多网友关心南京对
人才创新有哪些激励、鼓励措施
请问南京在这方面
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市人社局一级调研员马书婷: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不断健全
更加积极开放、精准有效的
人才政策体系
着力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
⇩
◆ 力破藩篱壁垒,深化人才评价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部署,坚持分级分类、稳步推进,大刀阔斧“破四唯”,旗帜鲜明“立新标”,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
一是优化评价方式。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完成16个高级职称、56个中级职称评委会专家库换届工作,吸纳各类专家10514人次,推进专家评审、考评结合、业绩展示、面试答辩等多种综合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授权用人主体。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范的高企、规上、专精特新等企业及其他用人主体开展职称自主评审,着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聚焦产业人才。在全省率先建立数字经济职称评审制度,新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专业职称评委会,让新兴产业人才得到科学的评价、引导和激励,培养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四是开展人才举荐。推进实施人才举荐制,通过业界“伯乐”相才荐才的方式,发现、选拔和培养一批在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崭露头角、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畅通非共识性人才成长和服务“绿色通道”,努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 完善培育体系,建强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我市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大培训工作格局机制,更加精准定位和布局职业技能培训,全力推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制培训和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进一步发挥政府补贴导向作用。
二是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各类高技能人才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评选优秀高技能人才,指导推动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半年新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新增省企业首席技师11名。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坚持“服务产业、多元办学、规范管理、内涵发展”工作理念,持续指导技工院校在共同培养专业教师和技能人才、规范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等方面加深与行业企业合作。目前我市校企合作单位超600家,其中深度合作单位超200家,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92个,共开设订单班、冠名班103个。
◆ 鼓励创新创业,加速青年人才集聚。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源。南京历来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坚持集聚培养并重,支持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努力打造一支青年创新创业生力军。
一是集聚青年博士后人才。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组织开展“海内外博士·项目对接会”等活动,鼓励博站招收优秀博士进站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上半年共新招收博士后312名,发放博士后招收和科研资助250万元。
二是集聚青年留学人员。持续擦亮“留交会”金字招牌,成功举办第十五届南京留交会,2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达成落户或合作意向、逾百名博士达成合作意向、300余名高层次人才达成入职意向,遴选10名南京市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和10家南京市高成长留学人员创业企业。
三是集聚青年大学生。持续优化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创新完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构建政策落实、服务提供、见习培训、创业支持、困难帮扶“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注重从保障人才安居、激励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企业吸纳等方面综合施策,为集聚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
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建强多层次人才队伍
持续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
◆ 更优机制发展人才。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按时有序完成全市76个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评审工作。试点开展国(境)外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工作。优化高层次人才举荐制,赋予科技领军企业单独举荐权,进一步拓宽非共识性人才举荐渠道。深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完善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企业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拓宽技能人才晋升通道。
◆ 更实举措集聚人才。
强化政策扶持,立足南京2023年度创新型产业体系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引导支持广大用人主体按需引才。深入实施“宁聚”行动和“紫金山英才计划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举办第十一届“赢在南京”青创大赛决赛和“创聚金陵”等系列活动,举办2024年度“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宁留宁创新创业。
◆ 更高平台培育人才。
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市级企业专家工作室、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平台聚才用才效能。开展第十二批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优化各类人才服务举措,提升人才服务效能,营造良好氛围,更大力度引进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问: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请问南京市在扎实推进教育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谋划?
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戴兴海: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科技创新之基。
近几年,我们着力从优化资源供给、推进优质均衡、坚持五育并举、建强教师队伍、深化评价改革、创新教育治理等方面,加快构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全省第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优势彰显,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全国领先,全市域创成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全省唯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99年,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连续六年全省第一。
◆ 坚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创新素养。
我市坚持发展素质教育,加快育人方式变革,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我市加快构建校内外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科学课程实施质量,认真落实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率先成立中小学科技创新学院,深入实施“星光计划”,持续推进“五个一百工程”(包括邀请一百名院士进校园、邀请一百个创业之星进校园,建立一百个中小学“星光”基地,建立一百个创新教育指导团队、开展一百个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全市每年注册参与“星光计划”的学生近4万人次。2021年,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由教育、科技、关工委联合成立的“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实现科、教、馆、校四方资源聚合、畅通联动,切实推进科教融汇。
◆ 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充分利用在宁高校众多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牵手共画育人“同心圆”,支持中小学主动对接高校,开发出像南师附中“大学先修课程”、南外“走向大师”、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等一大批创新性课程项目,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厚植土壤。另一方面,联手增强人才“吸引力”,鼓励在宁高校与地方联办中小学,新增像金陵小学这样的一批优质学校,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下一步,市教育局
将着力以下三方面工作
◆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增强战略人才培养能力。
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加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遴选和培养机制,探索英才学生发展“双导师制”(校内与校外)。联合高校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指导中心,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划和实施,通过举办英才夏令营等方式,实施高校与高中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施“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提升行动”,高质量实施科学教学、高水平研发科创课程、变革科创学习方式、普及普惠优质科创资源。
◆ 实施职业教育融通提质计划,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力争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引领的南京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学校办学层次,强化市属本科院校服务南京战略的属地定位,设计并做好中高本一体化贯通培养项目。提升产教融合发展水平,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技术研发中心、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建设2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施大国工匠“金陵工坊”行动计划,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 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
南京现有普通高等学校51所,其中部属8所,省属26所,市属4所,民办13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3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共涉及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43个学科。今后,市教育局将对照《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要求,加强与在宁高校院所的联络对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教育服务保障力度。鼓励市属高校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围绕前沿领域,聚焦城市需求,孵化科创成果。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与南京大学深化合作,试点推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宁高校与中小学共建共享项目,力争到2025年,建成5个基础教育创新示范区,推动全市100所中小学与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合作。
问:作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睿: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
人行南京分行营管部、
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
系统优化科创金融生态体系
全面激发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动能
◆ 打造金融服务科创的新模式。
推动科创金融专营化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制订科创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创设专属金融产品。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已经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支行等各类科创金融专营组织28家,创新推出一批研发贷、科创贷、人才贷等专属产品。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9.4%、33.3%,高于各类贷款余额增速15%和18.9%。同时,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等创新工具,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上半年,全市新增6家上市公司中,4家登陆科创板,数量仅次于上海,与北京并列第二;累计发行科创票据16只,规模92.9亿元。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股债结合混合型科创票据也于7月26日在南京落地,目前存量科技创新公司债和创新创业公司债共11只,规模61亿元;市新兴产业基金及市科创基金共引导设立子基金91支,总规模1279.6亿,有力支持了“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 建立金融与科创企业的新链接。
持续强化金融资源和科创资源的高效对接,线上,建立了南京市科创金融产品库和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公布2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精选推出160余款科创金融产品,利用南京金服平台以及“宁企通”金融服务专区等平台,推动金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线下,依托高新园区和孵化器创新设立了首批6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性金融服务;调动各板块和园区积极性,组织常态化科技金融路演,全方位延伸工作触角、提升服务的便利度、有效度。
◆ 强化科创金融政策的新供给。
设立了“宁创融”、“宁科贷”等政银合作政策产品,建立了涵盖股权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融资担保、企业上市等奖补政策。目前,“宁创融”额度已经提升到100亿元,“宁科贷”贷款余额已经接近600亿元,有力的在总量、成本上满足科创企业需求。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累计发行规模5.03亿元,上半年累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超过16亿元,有效实现了“知产”变“资产”。正围绕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就科创金融市场失灵和短板领域研究出台政策措施,积极争取通过政策创新、监管创新,全力推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创业配置。
◆ 致力推动科创金融制度创新的新突破。
正推动金融机构广泛建立、完善科创金融考核激励和尽职免责制度,创新科创金融利率定价模式,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将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构建科技、产业、人才、天使系列基金,培育和引导更多的“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快推进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落地,提升私募股权市场的流动性等等。努力推动一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试点落地,进一步激发金融要素向科创企业配置的动能。
问:鼓楼区科教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请问鼓楼区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强化地方与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动高校丰富的技术成果高效率转化,满足高校创新人才的创业需求?
鼓楼区政府副区长冯泉:
鼓楼区以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区为目标,以全域创新发展为路径,打造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校地合作新路径。
主要做法与成效
◆ 机制联动,强化校地新链接。
组建区人大“高校代表组”,构建“4+2+N”校地共建工作机制。一所高校一个专班,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全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事项落地。2023年,鼓楼区与南大签订《共建苏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共建“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合作协议》,打造环南大国际创新港,推动“双碳”技术研发和“双碳”产业创新发展;与南邮签署深化校地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校友企业家联盟大会暨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与南审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协同推进区域智库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 载体联建,拓展科创新空间。
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南京科技广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支持恒瑞医药、圣和药业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利用老校区建设人才定制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全区建成7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其中南大、南工大、南邮3家国家级。围绕驻区高校创新资源禀赋,完善片区功能性创新平台体系,开创以高校为核心、周边空间一体融合建设的“鼓楼模式”,累计建成环南大、南财等高品质科创载体16个、52万平方米。
◆ 平台联创,发力产业新赛道。
依托高校特色学科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建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5G创新中心、电工技术学会南京科创中心、南艺跨学科产教融合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南邮大、南工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省级物联网众创社区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依托创新平台资源,相继举办2023国际显示技术大会、2023第十八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暨双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 人才联育,积厚发展新势能。
深入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积极服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配合,共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与南京大学等10家高校院所共同成立校地融合“人才联络站”,打造“创业人才优孵,高校人才优享,企业人才优育”三优工程。发挥企业海外研发中心、欧美同学会等平台作用,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入选取得重大突破,高校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人数连续两年居全市前列。
鼓楼区将继续深化以产城融合、城创融合为特点的“全域创新”体系,聚焦和完善“一校、一品、一特、一园”总体布局和工作思路,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上不断跨越迈进。
下一步举措
◆ 持续擦亮“一品”。
放大“创赢鼓楼”创新创业大赛、“鼓悦荟”品牌效应,提升“创享会”“巷”心力等影响力。发挥驻区高校优势,共同举办南京大学“励行杯”全球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南邮“3S”大赛、打造药大“康巷”品牌等,擦亮“一校一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 重点做强“一特”。
发挥南大、南工大、河海大学在“双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优势,成立江苏省“双碳”绿色联盟。支持环南艺艺术文化街区开展元宇宙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构建生产、生活、城市治理等方面的元宇宙应用场景。发挥南大、中国药科大、南医大等高校院所科研特色,加速推进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做强“一校一特”,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产学研三维协同。
◆ 合力建好“一园”。
根据各高校不同情况及老校区功能定位,借助众创社区、科创载体,与驻区高校在城市更新等领域共建全方位、全过程合作平台,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探讨提升鼓楼老城品质的方式方法,建好“一校一园”,塑造以人为核心的魅力学城。
问:今年江宁区再度上榜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七位,请介绍下江宁科技创新的特色亮点?以及下一步在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江宁区政府副区长张志胜:
(滑动查看全部)
近年来,江宁区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了“国家有位次、省市居前列”,
创成全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区,连续两年跻身全国“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前十,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
主要工作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 在创新机制上实现“大统筹”,建立全区科技创新全域统筹机制,系统编制全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创新型示范区建设方案等统领性文件,持续深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创新型示范区等方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初步构筑“一带两城三园多节点”创新发展格局。
◆ 在创新策源上打造“强引擎”,规划建设了紫金山科技城、麒麟科技城两个创新“高峰”,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毫米波等6家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 在创新主体上培育“新动能”,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今年有望突破5000家,6家企业7项成果入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累计建成6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 在成果转化上跑出“加速度”。运用“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引导区内企业、高校院所围绕行业共性难题、“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成各类孵化载体180家、面积达170万平方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8%。
◆ 在人才引育上形成“强磁场”。创成“国字号”人才基地7个,自主培育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82人,新组建5个省级人才攻关联合体,实体化运作全省首家区级人才集团,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2.8万人,成为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向往之地。
下一步,江宁区将着力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依托、高能级平台为支撑、市场化运作为路径、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
◆ 突出平台“策源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围绕未来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安全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高水平打造紫金山科技城。支持信息高铁、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平台培育发展,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高效运行、聚力攻关、快出成果。
◆ 突出高校“支撑力”,进一步用好区内丰富的高校资源,优化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机制,开展“双链融合•智汇江宁” 校企对接活动,深化校地融合,开辟发展新赛道。
◆ 突出企业“创造力”,优化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培育打造未来网络、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标性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支持产业链主企业起草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设立关键技术攻关专项,集中力量攻坚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 突出生态“聚合力”, 策应全市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统筹推进“海外揽才”“以才引才”“市场猎才”“企业荐才”“项目招才”,面向全球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创投基金、产业基金撬动作用,运用“拨投结合”方式,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工作,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水平。所以,江宁发展靠的是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将实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区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建成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中科院麒麟区域创新高地、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三个先行示范园区,以创新引领,积蓄新一轮发展动能。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当先锋、做示范。
原标题:科技创新,硬核南京!
来源: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