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大运河孕育出淮安的辉煌历史,同时也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这座古城。
【资料图】
2022年,淮安市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0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跨越赶超……一个个年度关键词,诠释着这座运河之都的万千气象。
1月14日,江苏进入“两会时间”,省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出炉。在全省的发展布局中,淮安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千年“运河之都”正在聚力成势。
重塑“壮丽东南第一州”
唐时,白居易一句“淮水东南第一州”折射出淮安的特殊地位。
淮安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淮安叠加,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高铁线路在此交汇。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市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进入“十四五”, 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淮安更大力度地对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
当下,已成为淮安发展的核心之要,也为淮安这座城市实现跨越赶超增强了底气和信心。
在2023淮安市“两会”上,淮安市长史志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充分认识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叠加实施所蕴育的新机遇,淮安交通地位、产业结构和中心城市功能加快“重塑”所厚植的新优势,项目攻坚加速突破、产业培育整体成势所赋予的新动能。
2022年,淮安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101.5亿元;建成宁淮铁路先开段,实施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准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安港三期、黄码港。
突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是淮安建好“枢纽新城”是破题之法。跳出“苏北”、拥抱长三角,是空间的转换,更是赛道上的主动升级。
铁路方面,2022年连接淮安南京的宁淮城际铁路宁淮场站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宁淮高铁,到达南京只需1个小时。水路方面,作为国家“四纵四横”骨干航道淮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淮安港沿京杭大运河、盐河可直达上海港、南京港、连云港港。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高铁网、机场群、港口群,淮安正在从漕运重镇重回枢纽新城的位置。
以开放之势,积蓄发展新动能
逐梦城市复兴,重塑“壮丽东南第一州”,淮安靠的是什么?
2022年,淮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脚踏实地的干劲乘势而上,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出去、请进来,统筹推进城市宣传推介与“双招双引”。
一组数据来佐证全市开放型经济向上向好态势——预计2022年全年新设及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超120个。淮安外资企业实现增资扩股到账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去年前11月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7%,增速居苏北前列。
城市发展,既要培育高质量产业,也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级。对淮安而言,提升城市发展的开放度亦是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项目为王、环境是金。2022年以来,淮安共招引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个,其中百亿级以上的产业项目7个,重特大项目招引总数居苏北前列,实现了重特大项目攻坚从2021年的“整体起势”向2022年的“突破成势”的转变。
连续三年的重特大项目攻坚行动,鹏鼎高端智能制造、百胜中国、益海嘉里、中粮等5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投资项目成功落户,并创成2个江苏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个外资研发中心。
在做好招引的同时,建立一流营商环境的口碑,淮安也下了大功夫。对标“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标准,近几年来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的集成改革,优化提升101%优质服务品牌,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满意度当中,淮安位居全省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多次提及“淮安元素”。“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亦被写入其中,足现其重要性。
目前,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新获7项省支持政策,新设及增资台资项目65个实际利用台资3.6亿美元。淮安依托本地较好的台企台资基础,开展市场化跨区域合作共建,引导昆山等地有转移、扩张需求的台企优先向淮安转移集聚。如今的淮安,台资高地特色持续彰显。举全市之力持续打造台资高地,形成“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
接下来,淮安还将如何行动?淮安将深化与上海、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合作,在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中把握好发展机会。具体到工作中,淮安将把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支点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纽带,用好长三角台资密集优势,全力打造长三角台商投资最佳目的地。
厚植生态底色,共绘“百里画廊”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022年,大运河百里画廊渐次展开,先导段和示范区建设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件大事。
运河流淌,南北交融,沉淀出深厚文化底蕴。从淮安的清江浦景区闸口游船码头出发,沿着大运河夜景游航线乘船夜游,一路上,河中画舫与沿岸古迹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大运河昔日的古韵与繁华。
近年来,淮安推动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放大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动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渔民上岸了,“渔文化”也被保留了下来,渔鼓舞走进校园,也意味着传承。
同时,以生态底色筑就“绿色高地”,淮安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淮安锚定打造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高地”目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累计投入90亿元完成城市建成区51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完成100条样本河道建设,大运河淮安段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均为100%;污染地块、受污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先后创成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话又说回来,如何锚定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要求,根据报告所提问题,发现问题补齐短板,亦是引人思考的大课题。正如淮安市长史志军所说:“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我们要面临扩总量和提质量的双重压力,要应对提升含金量和含绿量的双重挑战。”
让中心城市复兴梦想更好地连接现实,需要每个淮安人敢于做梦,勇敢追梦。从“整体起势”到“突破成势”的这一年,淮安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脚踏实地的干劲乘势而上,逐梦城市复兴。2023年,淮安仍将坚持“对标找差、补短强特”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不动摇,以一系列务实行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