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泰州环境中心开展2023年上半年泰州市重点河流水生生物例行监测工作。技术人员发现,南官河生物监测点用两种采样器采集的样品中均检出了一定数量的蜉蝣目细蜉科昆虫,这种昆虫是大名鼎鼎的清洁水质指标生物“三巨头”——EPT昆虫中的一员,只有水质较长期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这类昆虫才适合生存并建立种群。此次监测结果显示,它们已在南官河形成了一定的种群数量。据了解,这是南官河从2005年开始开展底栖动物监测以来,第一次检出蜉蝣目昆虫,进一步证实了南官河水环境质量治理改善成效明显。
(资料图片)
南官河的生态蝶变
南官河南起长江,北至泰州船闸,全长25公里。作为长江通往里下河地区的黄金水道,南官河长期以来承担着泰州及周边地区大宗货物江河联运功能;它贯穿泰州市区南北,曾接纳了周边城镇大量的生活污水,在2019年之前南官河祥和大桥国考断面水质一度出现劣Ⅴ类现象。
近几年,泰州环境监测中心多次对祥和大桥国考断面开展溯源监测,排查污染源,分析水质状况,列出问题清单,围绕水环境改善提出多个针对性的水环境管理治理的具体措施,助力管理部门有效开展治污截污提升水环境质量。
同时,泰州市政府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推进区域河流协同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同步治理,持续提升断面水质,全面落实长江保护法,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祥和大桥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和Ⅲ类之间,南官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水生生物成为水生态健康的“预报员”
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印发《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两项国家标准。这两项标准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水生态监测技术做出的规范性文件,标志着水环境监测正式由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
水质监测是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的监测,针对的是理化指标。水生态监测是对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水生态系统的质量、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分为理化、生物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三个指标。
水生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准确反映水生态问题、评估水生态治理成效、支撑水生态考核、引导管理部门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人类健康而服务。
用于水质生物评价的生物包括细菌、浮游动物、藻类、高等水生植物、鱼类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水质生物评价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常作为水生态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郑伟 通讯员/苏小环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