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今天(6月6日),记者从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获悉,为推进特色农耕课程建设,近日,位于扬州北郊的陈俊学校开展了“劳动励心智,体验促成长”劳动实践教育。学生们化身“小麦客”,走进农耕实践基地,体验风吹麦浪之美,感受辛勤劳作之累,享受颗粒归仓之甜。

“收割时,手心朝外抓住麦秆,镰刀和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朝根部割开。”在田间“课堂”,经验丰富的劳动指导师作割麦子示范和安全教育。随后,同学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起来,他们一手握着麦秆,一手持着镰刀,斜方向起落,金黄的麦秆整齐地躺在垄上。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将几缕麦子交叉打结,用力一拉一拧,把割倒的麦秆捆扎起来,有的细心捡拾遗落在田间的麦穗。晒场上,饱满的麦穗闪着金光,借助连枷的摔打和碌碡的碾压从麦穗上脱离。

从下田到晒场,“全流程”的收麦劳动中,“小麦客”们用原始的方式感受着大地沉甸甸的馈赠,体会传统农耕的艰辛,也增强了“争当新农人,振兴新乡村”的信心。

该校学生吴春俊说:“通过切身体验,我真正明白了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后要倍加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龚孟扬则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农人、新技术,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用科学技术改变农耕农业,让无人机、大数据为农业发展服务。”

“一直以来,我们深入挖掘地方劳动资源,坚持践行农耕文化,推进特色劳动课程建设,着力培养爱劳动、会实践、懂创造的槐蕾学子,引导学生争当新农村的建设者。”该校德育主任陈云说。

据了解,为顺应“双减”工作要求,陈俊学校积极发挥市劳动课程基地优势,挖掘校内外劳动资源,通过丰富的劳动课程,推动“五育并举”。学校专门开辟了种植基地“快乐农场”,应时开展“四季农耕”劳动教育,将其分给班级负责管理,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空间全域化、参与全员化,在常态化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学生劳动技能、主人责任和工匠精神。

“陈俊学校将始终坚持以劳育人,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正确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劳动体验,发挥劳动传播的力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润泽心田,在劳动中培养时代新人。”校长陈永久表示。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明玉花 通讯员/王久平 尤云 马雪兰 编辑/汪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