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10月18日,“生态课堂·自然有约”馆校共建系列公益科普课堂迎来第三期。本期以“探索大地奥秘 共赴土壤之约”为主题,特邀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付天岭老师,带领50余名志愿者共同学习土壤知识,了解土壤对人类的意义。
活动伊始,付老师以“土壤是怎么来的”这一趣味提问引发大家思考,现场小朋友们积极回应。在孩子眼中,土壤既平凡又自然。虽然他们一时难以作答,但好奇的种子已悄然埋下。随后,大屏幕上展示的图文课件如一部生动的自然纪录片,呈现了土壤的形成历史:坚硬的岩石在自然风化与岁月雕琢中,历经漫长演变,最终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土壤。付老师指出,土壤形成过程极为缓慢,凝聚了自然与时间的馈赠,守护土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随着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色土的图片映入眼帘,付老师进一步讲解:黑土因富含腐殖质而颜色深暗,红土因含铁氧化物显得鲜艳,白土则因盐碱含量较高呈现独特外观。他还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的肥力,说明土壤变化是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堂尾声,付老师带领大家移步至土壤与岩石展示区。在现场,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或引导大家触摸感受土壤质地,或通过滴加稀盐酸于岩石表面,辨识成土母岩的类型,以直观的方式加深大家对土壤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来自贵州大学的夏文静同学说:“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相信在参加这次活动前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土壤是如何形成’的。付老师的讲解十分细致生动,不仅带着我们从土壤的形成、种类、构造开始学习,还让我们用实践的方式体会到土壤的魅力,了解到‘土壤是生命之基’的道理。”
据悉,本次活动由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贵州大学主办,贵阳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贵阳生态科普馆、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贵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省土壤肥料学会承办。“生态课堂·自然有约”——系列公益科普课堂活动自8.15全国生态日成功启动以来,目前已举办至第三期。后续活动将于每月第二周周六下午14:00-16:00在贵阳生态科普馆固定开展。
文丨罗寒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