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开区里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方案。 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中国车谷”在武汉。


(相关资料图)

坐标中国中部,湖北省武汉市经开区作为中部汽车产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武汉率先在这里布局,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耕车联网及数字化运营领域。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车谷”,如今,正向“无人驾驶之城”大步迈进。

6月16日,“奋进中国·大江澎湃”全网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享有“中国车谷”之称的武汉经开区,探寻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武汉样本。

在平板电脑上输入目的地,点击启动,一辆载着乘客的无人驾驶巴士在武汉经开区顺利上路。在行驶过程中,车辆会根据导航自动调整方向,在遇到红灯或前方有障碍物时都会自动停止驾驶。像这样高科技的无人驾驶车辆,在车谷随处可见。

武汉经开区里投入运营的一款无人驾驶巴士,取消了传统汽车的方向盘。

在“会思考”的汽车背后,是充满“智慧”的路。近日,武汉市第六批6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安全风险等级评估通过专家评审会,计划于近期正式对外公布。正式开通后,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开放总里程将突破811公里,这也是武汉首次将高速路和跨江线路纳入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范围。

而在此前,武汉经开区全域已开放测试道路里程超669公里,成为全国第4个、中部首个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行政区。

30多年前,承载着武汉“汽车梦”的武汉经开区应运而生。如今,集聚10余家整车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年产整车近百万辆,工业产值超3200亿元的“中国车谷”,已和“光谷”并肩成为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无人驾驶汽车通达中国车谷全域

打开手机App一键“召唤”,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旋即驶来,将乘客送达目的地后自行离去……如科幻般的出行场景,在中国车谷已成为日常。

无人驾驶车跑上车道前,需要首先拿到自动驾驶商用牌照。2019年9月22日,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以下简称“武汉示范区”)正式揭牌。当天,百度、海梁科技、深兰科技三家企业拿到全球首批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彼时,“商用”在全球自动驾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武汉经开区里投入运营的一款无人驾驶巴士。

不到4年的时间,在中国车谷开跑的无人驾驶车已超百辆。据湖北日报报道,截至2022年12月,武汉示范区分16批次累计向包括东风、百度、小米等18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发放了256张自动驾驶测试及应用牌照,累计测试总里程突破270万公里。2022年,在武汉示范区进行常态化自动驾驶测试及商业化运营的车辆达130台,包含百度萝卜运力、东风悦享、轻舟智航等7家企业。

轻舟智航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选择让轻舟无人驾驶小巴在中国车谷投用,看重的是武汉经开区丰富的无人驾驶场景和资源优势。当前,轻舟小巴主要服务武汉轨道交通16号线小军山地铁站到春笋智慧青年城站、春笋智慧生态城到“池中间”之间的短途通勤接驳。自2022年7月份投入运营后,已为沿线15个小区约5万居民提供智能接驳出行服务。

自动驾驶车辆纷纷涌入中国车谷的背后,是“智慧”的路在支撑着“会思考”的车。

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多、首个全5G通信接入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成为全国第4个、中部首个全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区域。

据武汉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建设“智慧的路”,武汉经开区打造了全国首个车城网平台——武汉车城网。目前已建成106公里智能化道路,形成1800多个由智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气象和道路环境检测器等组成的感知网络,覆盖全区16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精度城市信息模型。

武汉经开区里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发展方向。

今年1月10日,商务部发布《武汉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综合方案》,明确武汉以“车谷”为承载,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创新中心。

这是继工信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武汉)示范区”、住建部“智能网联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试点、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之后,车谷承担的第四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战略使命。

重大战略叠加的中国车谷,雄心勃勃。“武汉经开区在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去年10万单商业化运营基础上,今年要做到100万单。”6月15日,武汉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在第15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表示,今年内武汉经开区还将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立法调研,推出3个车路建设的行业标准,引领无人驾驶商业化。

新能源汽车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今天的武汉经开区,起源于1991年的一场国际产业合作——“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这个项目承载起了武汉经开区的前身,彼时的它还并非独立的区域,项目占地面积仅为10平方公里。”6月16日,武汉经开区相关工作人员如是介绍中国车谷的诞生史。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张,如今,在不到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10余家整车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中国车谷也已实现从“一辆车”“一家车企”迈向“一个产业集群”。

武汉经开区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样车。

6月17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武汉经开区看到了“跑在公路上的赛车”的真容。据现场解说人员介绍,这款车是路特斯首款生活用车,是“武汉造”,更是全球首款纯电超跑SUV,最快零到百公里/小时加速仅需2.95秒。它的上市,填补了国内超高端电动车领域的空白,半年多来,路特斯武汉工厂订单已超8000辆。

不止路特斯,眼下,在武汉之南的这片产业热土上,岚图、小鹏、东风本田新能源工厂、猛士科技等新能源整车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2022年,湖北省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确定为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提出实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建设中国重要的汽车研发和生产基地。

作为湖北省汽车工业的主战场,如今的“中国车谷”已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关键期,即推动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汽车产业“增量转型”。

2022年6月,占地10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应运而生,聚焦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新生态,为招引百亿级重大项目,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添砖加瓦。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助力东风公司科技跃迁行动,每年给予10亿元支持新产品开发推广和人才引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去年年底,以车谷为龙头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长春市汽车集群并列,被寄望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2022年,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230%,位列全国汽车强区第一方阵。武汉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5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值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培育2—3家智联网联汽车领军企业,5家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

势已成、风正劲,未来,武汉经开区不仅要做中国车谷,更要做世界车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