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无处不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利华就是这样一位辐射安全的守护者。她扎根监测一线22年,从一名普通的核与辐射监测分析人员成长为全国辐射监测领域知名的行业专家。六月五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22年前,怀揣着“喜欢做实验”的朴素想法,王利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实验室工作。当时人们对核与辐射安全性认识不足,国家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技术标准,这给王利华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但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
2004年,江苏省核管中心在做核电监测本底调查时,需要开展生物中氚和碳-14的测量分析,国内外都缺乏有效的标准方法和专业设备。“没有设备,就自己干”,王利华没有放弃,从设备研发着手,反复尝试钢管、石英管、铜管等不同材质,历时3年,上千次实验,最终研发出一套高效稳定的前处理装置,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可。
王利华说,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是实现辐射安全的重要基石。“我们实验就是反复练、反复做,比如说我们去溶解,然后沉淀,再过滤。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的话,每个单位可能就根据自己的方法来做,那么这也不利于全国各地之间数据的比较。”
除了实验室工作外,王利华还始终冲锋在环境应急监测的一线。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正在老家休假的王利华临危受命,白天率领团队奔波在南京、无锡等地机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手提沉重的测量仪器,采集样品,监测日本回国飞机表面辐射水平,晚上则加班分析、汇总数据,上报结果。经过她和同事们的连续奋战,江苏成为全国第一批检测出放射性核素的省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王利华回忆:“那时候对飞机的表面污染物测量没有现成的方法,我们也是一边干一边摸索来测量的,一个就是用仪器去测,第二个就是把飞机表面的灰尘给它采集下来带回实验室去测。测到之后,我们也通过计算,认为飞机到我们江苏境内的话,它的辐射量是很微弱的,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当时也及时上报了这一研究结果。”
常年扎根实验室,不断探索未知,王利华已经成了核与辐射监测工作的多面手,不论是放射性化学分析项目、实验室数据处理,还是检测质量方案的制定,有了问题,同事们都愿意向她请教,她也总是耐心讲解。江苏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实验分析科刘静说:“她对我们来说,既是我们的同事,实际上又是我们的导师,在一个团队里面,她相当于我们的团队灵魂,我们觉得有她在的地方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数据上的偏差,她一定会找出原因所在,对实验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的,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工作二十余载,王利华承担了田湾核电站监督性监测等多项任务,每年审核数据上万个,保持零差错,先后获得最美基层环保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王利华看来,守护全省辐射安全是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工作职责就是给老百姓保平安,给政府提供决策上面基本的数据支撑,意义重大。”王利华说。
(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玉洁)